
曾經被西班牙殖民過的哥斯大黎加
因應氣候及地理位置,也跟台灣一樣,以香蕉闖出了一片天
在民國50年代,台灣靠香蕉賺取的外匯就佔了全台外匯收入的三分之一
當年蕉農一年的收入是20萬元,而公務員一個月薪水僅有500元左右…
跟一年收入六千元的公務員相比,可以想見當年蕉農有多風光了
但相比之下,哥斯大黎加的蕉農就沒這麼幸運了
Limon省的蕉農,大多都是來自牙買加的黑奴或是當地印第安原住民
對他們來說,種香蕉不是為了賺錢,而是為了生存…
哥斯大黎加小常識
你知道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的西班牙文原意嗎?Costa就是英文的Coast, 而Rica就是英文的Rich,所以哥斯大黎加的國名就是「富庶的海岸」的意思
當哥倫布航行到哥斯大黎加的Limon港時,感受到當地繁忙的船運及原住民的文化後,忍不住的發出了Costa Rica的讚嘆,也就定下了哥斯大黎加的國名囉
Limon省因為靠海,所以全年濕熱,是哥斯大黎加香蕉的大本營
腹地廣大的香蕉園,除了全由人力栽種之外,還產生了一種特殊交通工具
而這種交通工具不是給人坐的,而是給「香蕉」坐的…
由蕉農充當火車頭,利用軌道以人工接駁的方式
把剛採收下來的香蕉直接送到包裝廠
綿延好幾座山頭的香蕉園,全靠人工分區管理
每位蕉農要跑上二、三公里,才能把香蕉拖到主幹道
集中後再由馬匹沿路進行搬運
看不到盡頭的香蕉園面積實在太過遼闊
有時還得橫跨馬路,才能抵達目的地,所以就形成香蕉火車的人文奇景
除了在蕉園工作賺取生活所需外,香蕉也成了當地的主要食品
尤其對深居山區的印第安原住民—布里布里族更是如此
香蕉小常識
香蕉幾乎含有所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,因此從中可以很容易地攝取各種營養素。香蕉食物纖維含量豐富,而且雖然因甜度甚高而得其名,但是一根淨重約100克左右的香蕉的卡路里僅約87千卡,大約相當是一餐白飯(150克-220千卡)的一半或以下而已。
香蕉含有相當多的鉀(一條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451mg的鉀)和鎂。鉀能防止血壓上升及肌肉痙攣,而鎂則具有消除疲勞的效果。香蕉也是一種天然的制酸劑。由於香蕉對消化、吸收相當良好,因此從小孩、到老年人,都能安心地食用,並補給均衡的營養。
乾渴的酷熱氣候,印第安人把香蕉煮成飲料
不僅容易下肚,也能補充人體所需熱量
傳統上,布里布里族還是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
男人除了務農之外,偶爾到Limon的香蕉園打打零工
女人則在家裡負責大小雜務
整個中美洲,布里布里族僅存不到6000人
為此,哥斯大黎加特地劃出Talamanca(塔拉曼卡)保護區
讓這支美洲原著民得以在雨林裡延續下去
雨林是他們的家,也是他們的生活縮影
五百年前,從哥倫布踏上哥斯大黎加的那一刻開始
印第安人經歷了奴役甚至殺害,卻依然能夠在雨林裡存活下來
對都市人來說,雨林可能是個充滿危險的地方
但對印第安人來說,雨林是他們的天堂,也是他們永遠的家
一串香蕉,是殖民地的希望
一條魚線,是捕魚人的依靠
一處雨林,是印第安人的未來
簡單的元素,拼湊出哥斯大黎加最原始的樣貌
12/18 星期五晚間十點,三立都會台30頻道,世界那麼大
跟著vivi的腳步,一起到哥斯大黎加的香蕉新樂園!!